林草网群
 
 
首页 > 保护区简介 >

1、地理位置与范围

升金湖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南部池州市境内,濒临长江。地处东经116°55′至117°15′,北纬30°15′至30°30′。座落于东至县与贵池区交界处,全境以升金湖为中心,沿岸分别向外延伸2.5km左右。其四邻界线为,东自高桥湖东岸经唐田、坦埠、刘村、白笏、杨家咀连线为界,南至丁村、长岭,西至206国道,北自将军庙经新河口至牛头山一线。总面积33340 hm2,其中升金湖13300 hm2。现升金湖至长江出口建有黄湓闸,湖内水位由其控制。海拔平均11m 。

2、自然条件

2.1 地质地貌

升金湖的形成可追溯到地质史上300万年以前,经喜马拉雅运动后,长江沿岸抬升形成河流,河流汇聚发育形成湖泊。

升金湖东南岸属九华山山脉的一部分,为低山丘陵,西北属沿江冲积平原,为平原圩畈。其东南湖岸为中生代三叠纪与古生代二叠纪地质构造,以灰岩、页岩为主;西北湖岸为第四纪地层构造,以亚粘土、砂砾为主。湖床自南向北逐渐倾斜,形成现代冲积层,泥沙淤积,土壤为黄色亚粘土和粉砂、砂砾。

升金湖的四周地形多样,湖岸曲折,湖汊较多,湖岸周长165km,自西向北自然分成三个相连的水面。小路嘴以南为上湖,又称小白湖,面积5800 hm2,八百丈以北为下湖,又名黄湓湖,面积2300 hm2,上下湖之间为中湖,即升金湖,面积5200hm2。上、下两湖湖床略高于中湖,平均海拔11m,湖周岗地平均海拔25m。

2.2 气候

升金湖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平均无霜期240天,年均降雨量1600mm,年均蒸发量757.5mm,最高年降雨量2022mm(1983年),最低年降雨量759mm(1978年)。平均气温16.14℃,最高气温40.2℃(1953年8月1日),最低气温-12.5℃(1969年2月5日),一月份平均气温3.97℃。

2.3 水文水质

升金湖水源主要来自地表径流和东南方的张溪河、东北方的唐田河,集水面达1548.1km2。历史上汛期最高水位17.03m时,湖面面积14000 hm2,蓄水量8.3亿m3。随水位降低,湖面面积减小,通常水面面积10000hm2,年平均水位10.88m。湖水经黄湓闸与长江相通,闸门的开闭,能影响到湿地生态环境和水禽的生存、栖息,以及蓄洪、灌溉。

升金湖地区雨量充沛,地表径流丰富,湖区四周植被良好,无工业污染源,该湿地属过水性湖泊,水质优良。水化学分析表明,湖水含钙量高,具有一定的硬度,总氮量、硅盐及磷、铁含量正常水质范围,适宜多种水生动植物生长。

2.4 土壤

保护区境内土壤种类较单一,地带性土壤为红壤类的黄红壤亚类,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潮土和水稻土。东、南面低山丘陵分布为黄红壤,西、北面及沿湖四周滩地分布为潮土和水稻土。

黄红壤  广泛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区,全剖面成酸性反应,表层有机质含量在1%左右,氮、有效磷、钙含量均较低,土壤质地偏粘,物理性差;

潮土  分布于沿湖四周、洲地、河漫滩等,多具夜潮性,养分含量较高,全剖面多具有弱石灰性;

水稻土  广泛分布于保护区境内的圩畈区,适宜农作物和水生植物生长。

3、社会经济状况

3.1 行政区域

升金湖保护区隶属池州市,跨东至、贵池两县区,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周边涉及大渡口镇、胜利镇、东流镇、张溪镇、唐田镇和牛头山镇6个乡镇38个行政村和一个国有林场。

3.2 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

升金湖保护区约2万余人,人口密度为120人/km2;主要为汉族,其中核心区1500人,缓冲区3500人,实验区15000人。

周边社区包括大渡口镇、胜利镇、东流镇、张溪镇、唐田镇和牛头山镇 6个乡镇,总面积76831hm2。其中农业人口22万人, 城镇化率为10.18%,低于全市15.8%的平均水平。

3.3 交通、通信

206国道沿保护区西边界,约25km, 318国道和沿江高速公路沿保护区北边界擦过,并面临长江黄金水道,坦埠—唐田县级公路环保护区外围而过。乡村公路楼阁至—升金湖大桥—张溪穿越保护区。周边的铜九铁路即将通车。

保护区周边乡镇设有30个邮电所,企事业单位均通有电话,通讯较为便利。保护区管理局有程控电话3部。

3.4 地方社会经济

保护区内人口约2万余人,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主要种植水稻、棉花、油菜等,人均年收入2385元。湖区四周低丘从50年代起开始人工种植杉木、马尾松等树种,现保存面积达4000 hm2,其次还有一部分天然阔叶林和以梨、桃为主的人工经果林。

升金湖水产资源丰富,过去素有“日产升金”之说,湖名由此而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水产品最高年产量达300多万kg,1965年黄湓闸的建成,长江鱼类回游受阻,年鱼产量下降到100万kg,导致渔民由捕鱼转向人工围湖养鱼,面积达450 hm2。60-70年代,修建人工圩15处,多处围湖造田面积达4000 hm2,其中1000 hm2用于人工养鱼,鱼类资源得到恢复,但严重影响了湿地生态环境,有碍于珍稀鸟类的保护。

升金湖的人为活动主要是汛期的捕鱼活动。区内有专业渔民1500余人,船只1000余只。在冬季,当湖水排出后基本干枯,仅有河道和一部分水深不足0.5m的中湖水面。上湖从每年的10月下旬至次年的4月上旬,基本形成退水草甸、沼泽和浅水期,这一期间仅有放牧活动。

3.5 社区发展

保护区周边文化教育事业相对较发达,广播电视十分普及,社区群众一般受过初小以上文化教育,现有中学11所、小学57所,在校教师1263人,在校学生22598人;各乡镇设有医院(卫生院);该地区为血吸虫流行区,设有血防站(组),医务人员71人,血吸虫的感染率在15%以下;由于该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就业尚有一定难度,敬老院不普及,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建立。

3.6 土地和资源的权属

保护区33340 hm2面积中,其中13300 hm2湖区属国家所有,另有20040 hm2陆地属集体所有,为农民的耕地、林地和荒滩荒地。保护区管理局对33340 hm2土地拥有管理权。

3.7 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

升金湖保护区总面积33340hm2,其中,水面13300hm2,荒滩荒地1000hm2,农田3400hm2,农地4600hm2,林地4000hm2, 其它7040hm2

4、历史和法律地位

4.1 历史沿革

升金湖曾称生金湖,亦名深泥湖,又叫新深湖。1980年首次在此发现白头鹤越冬种群,次年我国政府和日本政府签定“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1983年,在印度召开的国际鹤类学术讨论会上,我国湿地鸟类学家王岐山教授第一次向国际介绍了升金湖。

1986年安徽省政府批准建立升金湖水禽自然保护区,事业单位、区级建制、定编10人。湖面13000 hm2为核心区,沿岸2.5km作为缓冲区。

1986年3月,原安庆行署正式组建了升金湖水禽自然保护站。

1997年国务院国函[1997]109号文《关于发布芦芽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批准建立“安徽省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安徽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皖编办(2000)125号文 “关于同意成立安徽省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批复”同意成立安徽省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为副处级事业单位,隶属池州地区行署领导。同年,池州地区机构编制委员会以池编发[2000]15号文“关于成立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通知”,决定成立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同时撤销升金湖水禽自然保护站,其人员和编制建制划入管理局,局人员编制40人,确定了内设机构。同时池编发[2000]16号文,将原东至县公安局升金湖自然保护区林业派出所更名为池州行署公安局升金湖自然保护区派出所。

2000年安徽省池州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池行办秘[2000]75号文,决定成立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其成员包括县区政府、行署林业局等多个部门,以加强对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区湿地水域所有权为国有,周边土地为国家、集体所有,多数为农民的耕地、林地、荒滩荒地等。同年,安徽省池州地区行政公署池行秘[2000]111号文,确定了管理委员会及保护区对升金湖自然保护区水域的管理权属。

4.2 法律地位

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隶属安徽省池州市人民政府,业务主管为安徽省林业厅。保护区管理局为国有事业单位,副处级建制,是独立的法人单位。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规、条约,明确了升金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管理上的法律地位。

 

 

 
 
 
 
 

主办单位: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网站建设: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池州市东至县大渡口镇 邮政编码:247200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