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12月30日是王岐山先生诞辰80周年生日,王教授生前特别关注升金湖,升金湖保护区的成立他功高至伟,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现摘录两篇文章既是对老先生的怀念,也是再次感受他对升金湖的贡献。
王岐山教授是中国鸟类资深常务理事、中国鸟类学会鹤类与水鸟专家组组长、《中国鹤类通讯》主编、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资深教授、著名鸟类学家。王岐山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7月17日辞世,享年78岁。
王岐山先生1932年12月30日生,山东省青岛市人。1952—1954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56年在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脊椎动物学研究生班学习,1958年在合肥师范学院生物系工作,1959年调至安徽大学任教,1986年晋升为教授,1984—1993年任安徽大学生物系主任,2001年被评为安徽省模范教师,2003年1月退休。但从未停止他所挚爱的工作。
王岐山教授长期从事科学研究,主持过多项国家和省级重要科研项目,先后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和韩国等国家的学者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主编学术著作7部,参编8部,发表学术论文96篇,2009年获得国际鹤类基金会“杰出领导奖”。在中国鸟类研究与保护领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主编的《中国动物志—鸟纲第五卷—鹤形目鸻形目鸥形目》、《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国鹤类通讯》等著作和刊物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
王岐山教授为人正直,心胸开朗,爱国敬业,长期活跃在动物学研究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第一线,特别关心年轻一代的进步和成长。长期以来扶持和帮助国内一批青年学者成长为水鸟和自然保护领域的重要骨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念念不忘他所热爱的事业。他为中国的鸟类学事业,尤其是中国鹤类与水鸟研究与保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个榜样,是一面旗帜,是一座丰碑。
文章一、《无价升金湖》
初冬时节,追着乘北风南下的候鸟,记者来到升金湖;归程中又采访了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岐山。此行所见所闻,极受触动,于是写下——无价升金湖。
升金湖在哪?——安徽,长江南岸,对岸安庆。
升金湖如何无价?——原来有价,“日产升金”;现在无价,白头鹤在中国最重要的越冬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升金湖是升江中下游两岸众多湖泊中不大不小的一个,有水道直通长江。过去每年洪水中,长江洪水自然流入升金湖,带来大量鱼苗,升金湖的鱼产异常丰饶,素有“日产斗金”之说,湖名亦由而来。1954年,升金湖的鲜鱼产量达300多万公斤,“日产斗金”名不虚传。
1965年,升金湖通长江处建起一道黄湓闸,汛期控制入湖流量,称“拒江倒灌”。因为湖区上游部分及外围枯水期的浅滩“以粮为纲”种了庄稼,不能淹,以后这些地方又建了房子住了人,更不能淹。一道黄湓闸,阻隔了长江鱼类回游通道。入湖鱼类急剧减少,尽管捕鱼强度越来越大,网屏越支越多,鱼产量现在每年也仅50万公斤左右。
手头没有当时鱼价与粮价的折算数字,打鱼划算还是种粮划算不敢武断。但这是现在市场经济时期的概念,当年肯定认为“鱼不能当饭吃”,即使是金价的鱼也不抵一碗饭。如今鱼确实比粮值钱了,可不能随便就淹。
不仅升金湖,长江中下游几乎所有湖泊都是如此。几十年来,洞庭湖、鄱阳湖等都因违规造田缩小了面积,原来调蓄洪水的能力大大降低,而长江干流因上游水土流失造成的淤积使河床迅速抬高,只能靠拼命筑坝抵御洪水。用王岐山教授的话说:“长江变成了胡同,湖泊变成了澡盆。”于是,鱼少了不说,每年还要花钱费工修堤筑坝,怕跑水。可水还是没能堵住,鱼米之乡尽成灾区。此时,什么划算、怎样划算就不用讲了。1998年长江大水后,中央决策中的“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就是惨痛教训下非采取不可的措施。
其实,洪水并非一无是处。越是大洪水,长江里的淡水鱼越是产卵产得欢。长江两岸湖区百姓早就熟悉鱼类的这种生活习性,并利用这个自然规律获得丰富的鱼产。怎么在与自然打交道这件事上我们越来越糊涂了呢?
升金湖成为国家级自然区,不是因为鱼,而是因为鸟。1980年,王岐山教授在升金湖首次发现白头鹤的越冬种群,1983年他在印度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报告了这个讯息,引起国际关注;回国后他利用多种渠道呼吁在升金湖建立自然保护区,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1986年批建起省级保护区;以后数年,升金湖不断记录到白头鹤、白鹤、白鹳、黑鹳、大鸨等多种国际濒危鸟类可观的越冬种群,遂被国际上列为中国40个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湿地之一;1997年,升金湖保护区获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
当许多人仍将野生动物“可药用”、“味鲜美”、“可供观赏”等经济价值看作它们应受保护的理由时,保护区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升金湖的鸟,即各种湿地鸟类,应该被视为环境指示物种,王岐山教授用“旗舰种”来概括它们的作用,标志它们的价值。道理很简单。一个像升金湖这样的湖,如果没有鹤、鹳、鹬这样的涉禽,如果没有天鹅、大雁、野鸭这样的游禽,就意味着没有它们的食物如鱼虾、水草等各种水生生物,意味着没有它们可栖息、觅食的滩地、浅水湖池,因此也就意味着这个湖缺鱼少虾,水草难生,湿地本来“肾”的功能已经丧失。没有鸟的湖,人在它的身边生活也不会安宁——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人就不得不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疲于应付大自然报复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当你看到像白头鹤这样的鸟安然地生活在这个湖里,它就像一面旗帜,指示你也可以安然无恙地从这个湖里讨得饭吃;反之,旗舰遇险,你也快遭灭顶之灾。
王岐山教授说,保护动物不是根本目的,保护动物是要保护动物的栖息地,保护了动物的栖息地,也就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同时保护了人类,有人说,饭都没有吃饱,还保护动物!其实,没有了动物,人才真的没有饭吃。
升金湖的无价,就在于它还有鸟,升金湖的面积只有13300顷,相比洞庭湖375000公顷,鄱阳湖464664公顷,实在不大。但每年在升金湖越冬的水禽有10万只以上,这个数目与它的面积之比,超过了洞庭湖和鄱阳湖。王岐山教授因此评价升金湖“湿地生态系统比较稳定”。升金湖地区人口相对较少,湖区土地的压力相对较小,而且周围至今没有工业污染源,可以说在长江下游地区已经找不到第二块这样的湿地。这当然是经济发展不够快的结果,但因此我们留下了一块宝地,可以避免其它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采获得经济效益的失误,而重新设计一种科学的、保持生态平衡的发展模式。
说升金湖无价,不是么?
文章二、《一个人与一个保护区》
一、1980年9月,在安徽淮南市的田家庵村,农民发现了白头鹤,把它送到合肥逍遥津动物园,虽然只有1只,却让王岐山感到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那是1983年2月,在印度举行的国际鹤类会议上,中国湿地鸟类学家王岐山教授正在宣读一篇题目叫做《中国长江下游白头鹤越冬生态》的论文,他同时放映着白头鹤的幻灯片。会场上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人们的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了。30年没有听到从中国传出的白头鹤的信息,让大家产生一种错觉,好像那里的白头鹤已经消失;而今,这位中国教授向大家宣告,在安徽长江南岸的升金湖地区,奇迹般地出现了100—200只的越冬白头鹤群。那幻灯片上美丽的白头鹤,一身石板灰的羽毛和羽毛间褐色的斑块,白色的头和颈,显示着它们独特的姿色,同地球上现存的另外14种鹤类完全不同,因为它们的体形比较纤细,所以人们又叫它玄鹤。由于它们好像是披着白色的头巾,它的拉丁文名字原间是“修女鹤”。这一组幻灯片,把白头鹤特有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极大的增加了论文的说服力和现实感。人们在为中国同行的这一成果鼓掌。
白头鹤的故乡在中国,日本和俄罗斯,它们在中国北部和俄罗斯东部繁殖,在中国和日本的南部越冬,但是据1981年出版的《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说,至少在过去的36年间(1945年—1981年)没有见到中国有关白头鹤数量及分布的报道。说来也巧,正是在这部红皮书问世之前的1980年9月,在安徽淮南市的田家庵村,农民发现了白头鹤,把它送到合肥逍遥津动物园,虽然只有一只,却让王岐山感到这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接着,在红皮书正式问世的那一年,2月24号,王岐山和助物胡小龙来到升金湖,乘船进入中湖考察,在湖滩上,意外发现一大片白头鹤,他们当然知道这一群白头鹤的意义,所以极度兴奋,马上一只只的计算着这群白头鹤的数字,计算结果共99只。
唯恐这是一只偶然的现象,王岐山和胡小龙又几次来升金湖做了观察,当年12月27号又看到124只,1982年12月21号130只,三次观察的结果大体一致,证明了材料的可靠性。
这一发现的价值之大,让与会者感到鼓舞,一些鸟类专家说,世界上最大的白头鹤越冬地主要在日本九州的鹿儿岛县和本州的山口县,数量相当大,有5000—6000只,但那里的缺点之一是:它们主要不是天然部分,而是靠水稻田里用人工的办法饲养繁殖的,这样长期在天然环境中形成的许多特点和优点就可能在长期在人工条件下,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升金湖天然条件下的白头鹤种群的发现正好补充了人工饲养的不足,有了这个种群让大家看到了白头鹤的美好前景。
二、胡羊一听就知道王岐山的建议有多么重要,很快动手写成一篇供有关领导部门参与的内部情况稿发回北京。
带着国际会议的评价和气氛,王岐山十分兴奋地投入建立升金湖自然保护区的奔走呼吁。他感谢到自己对于保护升金湖的鸟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会上同行提问(像升金湖这样美好的地方,中国采取什么措施进行保护)的声音时刻在他耳边回荡。
他满怀热情和希望一个一个地找省政府的几个有关部门,得到的答复几乎是一样的:没有编制,没有预算,也就是没有人,没有钱。一句话,不能建。一瓢瓢冷水淋到王岐山的头上。他也曾在省报发表文章呼吁建立升金湖保护区,同样没有什么反应。当然,那时候,在中国大地上,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还在起步阶段,数量不是很多,人们(当然包括政府官员)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物种的认识水平还有待提高;在这种境况下,投资建立一个自然保护区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王岐山不怕冷水浇头,他有一副运动员般的体魄,还有顽强的不怕困难的斗志。由印度回国不久,4月,在省科协的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上,王岐山提出了把升金湖列为水禽保护区的建议。他提出三点理由:1、安徽有丰富的水禽资源,但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在全省受国家保护的15种鸟类中,升金湖有白头鹤、白枕鹤、东方白鹳、大鸨等8种(至1999年,已记录到11种),保护价值极大。但现在升金湖地区放一次排铳就打死野鸭1500只。2、加强保护水禽资源,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国际义务。仅是中日候鸟协定中,两个政府共同保护的227种候鸟中,有67种水鸟在安徽包括升金湖有天然分布,我们应该负起保护的责任。3、安徽的自然保护区工作,必须急起直追,大步赶上,才能和全国协调一致。
这一份建议引起许多人的注意,其中包括当时光明日报驻安徽记者站站长胡羊。胡羊和王岐山在70年代就相知相识,那时候,他们都在省防疫站工作。当许多人被煽动起来沉醉于带引号的革命之中,王岐山等人关在实验室里进行着造福人民的研究工作。有一件事情让胡羊无法忘记。当时有关的地方防疫部门在研究出血热的传染途径。有的省防疫人员认为,传染出血热的恙螨,而安徽防疫站王岐山等人则认为传播出血热的可能是革螨,并且在世界上第一次揭开了革螨是怎样吸人血的空个秘密。为了进行科学实验连死都不怕,难道还怕什么困难吗?
胡羊一听就知道王岐山的建议有多么重要,很快动手写成一篇供有关领导部门参考的内部情况稿发回北京。这份内部情况稿送到许多领导人员手上,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同志做了批示,安徽省省长指示由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尽快把升金湖的鸟类保护起来。1986年,安徽省升金湖水禽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
三、他把这15种鹤的气管按长度排列开来,让人一下子就能够看清楚它们的进化过程。
说王岐山是著名湿地鸟类学家,那是恰如其分的。有关湿地上最重要的鹤类等鸟类的论文件,他发表了30篇之多。特别是对于鹤类和东方白鹳,他有独到的研究。他被推选为中国鸟类学会鹤类及水鸟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类专家组成员,国际鹤灯基金会专家成员,美国集群水鸟杂志编委会聘请他为编委。从1983年到1999年,他15次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多次宣读关于湿地鸟类的论文报告。
王岐山参加了几部重要鸟类著作的撰稿和审稿。2000年3月我访问他的时候,他为中国动物志撰写的鸟纲鹤形目部分草稿即将完成。他是亚州鸟类红皮书的撰稿人之一,并与十几位鸟类专家共同完成了一部学术著作——中国重要鸟区研究。1985年确定由8位鸟类专家编写的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部分文稿,由于各种原因,1995年才陆续交到主编,著名鸟类专家郑光美教授手中,郑光美特请王岐山同他一起对这部重要文稿进行最后的修改补充;其中以水鸟为主的24种濒危鸟类的文稿是由王岐山撰写的。由于郑光美工作相当繁忙,所以王岐山担负了大部份的修改和补充的任务,暑假早已结束,北京人有的已经穿上皮夹克,他却只穿着一条短裤在继续工作。最后,天气实在凉起来,他连着加了三个夜班,把工作赶完,才回到合肥。
那是1997年1月,王岐山教授收到台湾鸟类学专家颜重戚先生的一封来信,并附有凤凰谷鸟园鹤园多媒体展示资料。征求王先生意见。王岐山看过之后,从目录到说明文字,特别是对许多科学内容,提出了详细而又准确的25条修改意见,以至于在接到王先生复信之后,台湾省鸟类保育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江德龙来函邀请他到台湾进行现场具体指导。1998年春天,王岐山教授应邀访台,对展示资料再次进行审议。他特别带去了他的研究成果——15种鹤类的气管及进化图,其中丹顶鹤、白鹤、白头鹤等5种是他亲手做过解剖的。他把这15种鹤的气管按长度排列开来,让人一下子就能够看清楚它们的进化过程,明白为什么有的鹤鸣声如此高亢嘹亮,而有的则稍嫌低沉。台湾方面用王先生带来的新资料把原来的旧材料换了下来。
在国际交往中,有一些学者专家到中国来讯问他。1991年,国际鹤类基金会副主席吉姆.哈里斯博士由南京乘船来到安徽,王岐山陪她在升金湖保护区考察三天,观察到白头鹤346只,东方白鹳214只,白琵鹭176只。这位博士高兴地说,升金湖是他看到珍稀鸟类最多的地方。他称赞这里环境优美,污染少,适合鸟类栖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鹤及琵鹭专家组主席马尔克姆.库尔特,在1983年的印度会议上同王岐山相识,对王岐山提供的升金湖有大群东方白鹳越冬的信息有浓厚的兴趣。1985年,他邀请王岐山到德国报告东方白鹳在升金湖的越冬生态。1989年,库尔特在王岐山陪同下来到升金湖,他一住就是10天,看到白头鹤275只,东方白鹳250只。那是一天傍晚,二百几十只白鹳在一条长长的泥地上吃鱼,这个宏大的场面让库尔特激动得直跳,眼泪都快要流出来了。原来,在欧洲,白鹤的数量有:10万只左右,人们很喜欢这种白色大鸟;然而,生活在亚洲的东方白鹳却只有一两千只上下,属于濒危物种了。
在1991年,一部专著《东方白鹳的生物学和自然保护》在美国出版,王岐山是这部书的主编之一。
王岐山同国内外同行保持着联系,他创办的《中国鹤类通讯》在交流情况方面起着相当的作用。他随时都可以了解到一些最新的信息。例如,我在他那里就看到3月6日发自上海的一封紧急呼吁信,说1988年在上海崇明东滩发现白头鹤,1990年冬近150只,1997年12月135只,2000年初125只。这个信息让我感到高兴。但这封信的作者呼吁说,那里的白头鹤越冬地正在受到威胁,应该把它们保护下来。让世界濒危鸟类白头鹤在上海有一个家。
四、一些鸟类工作者只知道大鸨夏季在北方的沙丘草冈地带繁殖,却不知道它们空间在哪里越冬,为了揭开这个谜底,王岐山西到河南孟津,东到盐城海边,终于在淮河两岸的湖洼地带找到了大鸨的越冬地。
严格地说,把王岐山认定为湿地鸟类学家虽然并不错,但也并不准确。因为,他的研究范围比湿地鸟类要宽得多。
王岐山1958年在东北师范大学脊椎动物研究班毕业,被分配到安徽来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当时的鸟类研究,在安徽可以说是一个空白,从1912年到1963年,国内外鸟类工作者共在安徽记录到鸟类196种,这当然是一个很小的数目。王岐山在这个领域里辛勤耕耘,到1983年,他新记录增加了32种,这样,他努力的结果,安徽的鸟类由196种增加到365种。在新记录的众多鸟类中,有一批属于国家保护的1—2级珍贵稀有的鸟类。王岐山正在和几位鸟类工作进编写《安徽鸟类志》。
王岐山对雉类做过一定的野外生态观察,例如他和助手对分布在大别山区的白冠长尾雉和勺鸡(安徽亚种)的野外生态观察,就比较细致深入。他发现,白冠长尾雉在春天繁殖季节有占山头现象,特别是把巢建在距离农民住房附近,用意大约是寻求保护,因为一般小型猛兽是怕人的。他们还发现,白冠长尾雉的雄雉向雌雉表示求爱的方法,竟是不断地扇动翅膀发出砰砰的声音,把雌雉召唤到身边来。勺鸡更有趣,它们一大早醒来就在树上鸣叫,根据叫声就可以确定它们的数量;而且,这种雉鸟不食人间烟火,只吃植物的嫩叶、果实和种子,不吃农民的一粒粮食。这两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数据已经不多,他们呼吁要采取措施加强保护。
王岐山还研究过大鸨。一些鸟类工作者只知道它们夏季在北方的沙丘草冈地带繁殖,却不知道它们究竟在哪里越冬,为了揭开这个谜底,王岐山西到河南孟津,东到盐城海边,终于在淮河两岸的湖洼地带找到了大鸨的越冬地,为这项研究提供了科学资料。
王岐山最近做的一件事,就是应合肥机场之约,在夏冬两季对机场鸟害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机场的具体环境,他提出了给水塘制作陡边让水鸟无法停留,铲除高草让鸟儿无法藏身,并且要十分留意机场周围农民水库、鱼塘对水鸟招引等等建议。这件事当然不会有多大的学术价值,但却有极大的实际意义,鸟类学家是应该管的。王岐山做得很认真,给机场提供了两份相当详细的调查报告,其中包括几项切实可行的建议。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